童医树(重庆)医疗管理有限公司欢迎您!
退烧药什么时候该喂,什么时候不该喂,看完你就明白啦!




提到「发烧」,不少宝妈就会表现出「发烧恐惧症」。数据显示,宝妈们对发烧的「恐惧」主要担心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24%)、癫痫发作(19%)、死亡(5%)。

其实,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表现之一,发烧并不一定是有害的,主要是看烧到什么程度需要药物退热呢?


临床上,大部分的医生将 38.5 ℃ 视作药物退热的分界点,这个说法靠谱吗?暂且不说靠不靠谱,认真读完文章之后你就明白啦!


接下来,作为一个经历过孩子3次高热(分别是41.5℃、40.9℃、40.3℃),甚至是出现惊厥、抽搐的妈妈,就想和大家谈一谈「体温」与「药物退烧」的那些事儿。



正常的体温范围


正常范围一般为 36~37 ℃ ,波动不超过 1 ℃。


诊断学(第 8 版)指出:腋测法正常值为 36~37 ℃,口测法正常值为 36.3~37.2 ℃,肛测法正常值为 36.5~37.7 ℃ 。



孩子是不是发烧?


测量工具和测量的部位不同,测量出来的结果也会呈现差异,下面就大家常测量的口腔和腋下这两个部位来介绍一下孩子发烧程度的分级。

image.pngimage.png

注意:对于体温分区,临床上一直都有争议,以上这个分区仅供参考,有疑问的话,可以查找相关的教科书或者指南进行验证。


PS:2016 年版意大利《SIP 指南:儿童发热管理》指出:建议儿童年龄 <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测量腋温;年龄 ≥ 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或红外线温度计测量腋温。


之前看过一位妈妈在《我们是不是太过于迷信崔玉涛?》的文章中讲述到,她过于迷信崔玉涛,崔玉涛说:“孩子发烧别往医院跑,自己在家物理降温,用耳温枪勤测体温,不到38.5℃别给吃药”,她严格执行,结果孩子高温惊厥、抽搐、意识不清住进了医院。


看完之后,我为这位宝妈感到痛心的同时,也深深的对某些大号的观点表示质疑。耳温枪变异率大,医院、门诊只是作为筛查孩子是否发烧之用,超过37℃算发烧,测量的体温有待验证,因此宝妈们切勿完全依赖于耳温枪(妈妈是最好温度计,孩子温度细微的变化妈妈们都能感受到,当孩子发烧时就需要妈妈们打起十二分精神勤观察和勤测量。


对于孩子的发烧程度,我们不能单独的把38.5℃作为视作药物退热的分界点,原因我上面提到。比如,口腔温度38.1~39 ℃只属于中等度热,然而腋下体温高于38.5℃已经是高热。这时,孩子可能会出现惊厥、抽搐、意识不清等情况。



退烧药,何时该喂?


2011 年版美国 AAP《儿童发热及退热药使用》指南指出:高于 38.3℃ 可使用退热药物以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注意是可以使用,并非必需使用。


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 39.0℃ 、口温 38.5℃,腋温 38.2℃,孩子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时,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但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进行儿童退热 。



物理降温,靠不靠谱?


长期以来温水擦浴作为退热的一种方法被广泛应用,诚然退热药物基础上温水擦浴可以较单纯退热药物退热效果更好,但这仅是基于退热体温值而得出的结论。


对于疾病而言,干预的是人而不应是指标,干预除应注重有益无害的结局,人的感受体验也很重要。所以在做物理降温的时候一定要评估孩子对物理降温的接受度,如果孩子觉得舒适,可以尝试物理降温,但如果孩子表现抗拒,则没有必要物理降温。


本身物理降温的目的就是让发热孩子觉得舒适点,但如果物理降温让孩子感觉难受,就适得其反了。

PS:给孩子进行物理降温时,要细心的观察孩子身体状态的变化,切勿盲目的给予物理降温,在此,不推荐使用冰 水 或 乙 醇 擦 浴 方 法 退 热。



发热≠疾病,却由疾病所致


发热并非一种疾病,它有助于机体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升高及 T - 淋巴细胞的增殖等来对抗感染。


然而呼吸道感染疾病(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消化道疾病(急性胃肠炎、秋季腹泻)、出疹性热病(幼儿急疹、风疹、水痘、猩红热)等,是引发婴儿发烧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孩子反复高烧时,应及时就医,寻找发烧的原因,对症用药。